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印发《关于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4 13:09:07  浏览:874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关于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

建设部


关于印发《关于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
建设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厅):
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部“三定方案”精神,为加强对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利用外资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我部拟订了《关于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试行)》(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和意见,请随时转告我部(计划财务司)。

附件:关于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试行)
为了规范和正确引导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促进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提高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利用外资的水平和综合效益,依据国务院国发〖1986〗83号《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利用国外贷款工作分工意见的通知》、国家计委计外资〖
1992〗52号《关于加强利用外国政府贷款项目计划管理的通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1995〗外经贸贷发第305号《关于印发〈关于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财政部财世字〖1997〗43号《关于印发〈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文件及法律的精神,结合城市市政公用行业的特点,就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利用外资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积极稳妥地利用外资,加快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步伐
积极引进外资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政策,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加快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对盘活国有资产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利用外资建设了一批骨干项目,弥补了
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和吸收了国外先进适用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加快了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步伐,改善了城市的投资环境,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九五”期间乃至到2010年,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认真贯彻国家对外开放的方针,积极稳妥地利用外资,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我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步伐。
二、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峭断扩大利用外资的方式和范围
和平与发展是现阶段全世界范围内的总趋势,为国际资本流动创造了较好的环境,世界范围内新的技术革命及发达国家的产业调整,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并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机会。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国家“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的方针,抓住机遇,突出重
点,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的方式和范围。
利用外资的方式主要包括借用国外贷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两种方式。其中:借用国外贷款,包括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借用国际商业贷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包括中外合资、合作、外商独资及BOT等。根据我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特点和利用外资的经验,近几
年,仍然要以借用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为主,并积极探索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有效途径。 按照《建设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城市市政公用行业要继续做好城市供水、污水处理行业利用外资工作,重点解决好居民吃水难的问题,努力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哟罅Χ茸龊贸鞘械缆非帕骸⒐步煌ā⑷计⒗藓硪约氨狈降厍泄┤刃幸滴胀庾使ぷ鳎鸩交航獬鞘薪煌ㄓ导纷纯觯纳瞥鞘惺腥莼肪澄郎换剿鞒鞘蟹篮椤⒃傲致袒胺缇懊でㄉ璧刃幸道猛庾实挠行揪丁? 三、切实加强行业管理,建立健全责权利统一的借用还管理体系
综合指导和管理全国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为了维护国家信誉,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和利用外资质量,建设部将主动协助国家计委等有关综合部门和国家利用外资归口管理部门做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利用外资工作。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
行业管理的职责,把做好利用外资管理工作纳入行业管理的轨道,要配备必要的人员、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专门机构全面系统地负责对利用外资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要在从编制利用外资计划和项目规划开始,直至项目建成后投产运转、外债偿还等各个环节上加大工作力度,以保证各项工作
能落到实处,建立起责权利统一的借用还管理体系。
四、外资计划的编制
凡是利用外资的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都必须纳入国家或地方利用外资计划。
全国利用外资总体计划由国家计委统筹安排,国家对借用国外贷款实行全口径计划管理。外经贸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为借用外国政府贷款、世界银行贷款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的对外窗口部门;日本输出入银行贷款由中国银行负责管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利用外资的有关政策和产业政策,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本地区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利用外资的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并于每年的八月底将下年度利用外资项目计划送建设部,由建设部审查并综合平衡后,编制全国城
市市政公用设施利用外资年度计划,纳入国家利用外资年度计划。
五、利用外资项目的选择原则
利用外资项目必须:
1、符合国家发布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国家对借用国外贷款项目的原则规定和国家的产业政策。
2、已列入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中长期计划内的项目。
3、具有一定的偿债能力。鉴于城市市政公用设施项目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财务收益偏低,自身发展和偿债能力较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厅)应根据各地区的财政承受能力,优先选择能落实还贷资金来源的项目。
4、达到适度的建设规模。沿海开放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供水项目建设规模必须在日供水15万立方米以上,中西部地区的在5万立方米以上;城市燃气项目日供气能力在10万立方米以上;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在1.5亿元以上;其余单个项目总投资在1亿元以上。


5、利用外资项目所采用的工艺技术必须符合行业技术政策(或进步规划),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对于采用落后(淘汰)工艺技术的项目不得申请利用外资。
六、利用外资项目的申报要求
(一)申请利用国外贷款项目提交下列文件:
1、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见附件一)及其批复文件。
2、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计划或财政部门出具的承诺还款责任条件。
3、配套资金来源及落实情况的说明。
4、要求的其它文件。
(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提交文件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要求文件相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在申报利用外资项目时,不得将项目“化整为零”,将限额以上项目分解为限额以下项目,或有意压低外资金额。
七、利用外资项目的审批程序
利用外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中外合资及中外合作企业、《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暂行规定》的审批办法办理。
利用外资的限额以上项目,由建设部对项目建议书提出初审意见,报国家计委批准后,再委托有甲级设计资格的设计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建设部提出审查意见,国家计委商同有关部门批准。
利用外资的限额以下项目,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计委(计经委)审批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应抄报建设部和国家有关综合部门备案。
建设部对利用外资项目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家有关部门,国家有关部门综合平衡后对外提出。
国家有关综合部门在批准项目利用外资后(其中申请使用外国政府贷款项目经双方政府承诺,列入双边财政合作清单后),通知通知部和省市有关部门对外开展工作。
八、利用外资项目合同的签订与执行
在国家计委、对外窗口部门批准(或安排)城市市政公用设施项目利用外资后,方可对外进行技术交流和“货比三家”的技术谈判及商务谈判。技术交流和技术谈判以项目单位为主,省、市建设主管部门参加,外贸公司配合(限于实现外贸委托贷理的,下同)。商务谈判以外贸公司为
主,省、市建设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配合参加。技术和商务合同的对外谈判签约应遵循下列原则和办法。
1、切实遵循“公平、竞争、效益”原则,增加透明度,克服随意性。
2、项目单位应组织具有一定谈判经验、了解国外工艺、设备技术状况的技术人员、并配备外文翻译,组成相对稳定的谈判班子,对外开展工作。
3、谈判应依据项目技术要求、供货范围、采购清单,草拟询价表,邀请在工艺技术、设备质量、供货、售后服务和资信等方面合格的外商参加竞争。
4、应依照规范的、有可比性的供货范围,要求外商提出较明细的分项报价,以便于比价。
设备和技术的引进要严格限定在项目审批的范围内,不得进口与项目无关的物资,或擅自增加外资额。如有需要增加外资额度,须按国家规定报批。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进口物资清单经有关审查部门批准后(限于许可证及配额物资),方可对外签订商务合同。商务合同按国家有关规定报送审批。
税收问题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九、贷款的转贷
借用国外贷款项目可依据贷款协定选择和委托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有外汇经营权的金融机构承办转贷业务。转贷机构有权对项目进行评估。项目单位要按转贷机构的规定,提交转贷申请、还款担保等有关文件及资料,与转贷机构商签转贷协议。
项目单位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商转贷机构办理贷币调期手续,以避免和减少汇率风险。
十、外交项目的建设
1、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要协助项目建设单位做好项目建设的各项组织工作,重点做好内配资金的筹措工作,落实内资渠道,确保项目内配人民币的及时到位。
2、合理确定工程建设周期,加强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检查和控制,保证工程项目按期建成投产,发挥效益。
3、在工程建成投产后要及时进行项目竣工验收和后评估,对项目实施中的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按时进行项目的固定资产移交工作。
十一、借用国外贷款项目的还本付息
我国实行的是责权利统一的外债政策。为了维护国家的对外信誉,各外资项目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及时还本付息的责任。
1、项目所在市建设主管部门要帮助项目单位设立相应的项目偿债风险基金,并加强对风险基金的管理,切实发挥其减少偿债风险的作用。
2、项目单位要在指定银行开设还款准备金帐户。在贷款本金利息到期日前的限定时间内存足不少于当期支付本息所需的资金,以备及时对外偿还贷款本息。
3、商务合同一经生效,项目单位不得以合同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为由拒绝履行还本付息责任。
十二、外资项目的管理
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对所有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均应认真做好管理工作。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建设主管部门要协助项目单位认真做好外资项目的立项、评估、审批、执行、监督及总结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合理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尤其是要做好内配资金的筹措和安排,打足资金,不留缺口,不搞预算赤字项目。要建立、健全管理外资
的有效机制,包括外资项目的选择和审查、还款责任、项目跟踪管理以及债务监测机制等。
2、外资项目必须建立项目法人制度和项目资本金制度。从前期准备工作至项目建成投产,应做到项目法人全面负责;必须建立健全项目的财务管理制度,项目资本金必须及时到位,做到合理使用资金,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必须建立项目档案,实行工程进度报告制度。
十三、逐步建立、健全外资项目年度统计报表制度和信息交流制度
为准确掌握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利用外资状况,及时正确引导利用外资方向,利用外资项目的统计应纳入全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体系,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编制城市建设统计年报的要求,按时向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本地区的利用外资数据。
部计划财务司应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利用外资的理论研究和方向、政策的研究,及时向地方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和组织交流外资方面的有关信息,不断组织对利用外资工作人员的培训;地方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也应及时将本地区的利用外资信息向
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附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
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3、总投资、国内配套资金筹措及安排,利用外资金额,还款计划及资金来源。
4、利用外资的主要用途。
5、项目建成后经济效益初步测算。
6、利用外资的偿还责任。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项目名称、实施单位、管理单位、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2、项目的背影及必要性
3、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市场需求及供需状况
(2)外部资源及能源的提供状况
(3)厂址的选择
(4)项目建设规模的确定
(5)项目建设工艺方案的确定
4、项目的总投资(技术设备及土建工程),国内配套资金的筹措及安排,利用外资的金额,还款计划及资金来源。
5、项目设备表,利用外资主要采购设备内容及主要设备性能参数。
6、项目建成后的管理机构
7、项目建成后,经济效益分析,财务和经济评价。
8、项目建设的工程进度安排
9、环境评价
10、节能分析



1997年5月20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浅析抢劫小型出租车行为的认定

苏占海 马学文


  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交通运输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近年来,抢劫罪的行为手段越来越趋于动态化,即在公共交通上抢劫,而刑法将“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行为规定为抢劫罪的加重情节,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的幅度内量刑。但是,理论界却有人认为,公共交通工具应当包括出租车即城市“的士”,因而出租车乘客抢劫出租车司机就属于“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抢劫。”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是指在营运中的公共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出租车等面向公众的交通工具上,以乘客、司机、售票员为抢劫对象,在公共交通运输工具上抢劫的公共交通工具是指城市公共汽车、长途客车等等。我们知道,公共交通工具是群众的代步工具,往往聚集的人较多,而且运行之中,因此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其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大,应予以严惩。
以上观点,仅是对出租车的聚众性作了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其有很深的理论折止性,但我个人更趋于不应将小型出租车包括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其主要理由有:
  1.从出租车本身的特性和用途上看。出租车并非大众型的代步工具,它只是城市中的少数人所享用的一次载客型工具,它的服务对象总是特定的一人或数人,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出租车只能属于特定范围内的公共交通工具。
  2.从作案主体的数量上看: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行为人在一般情况下,不是一个人,而是多人,它属于必要共犯,其社会危害性远远大于个人犯罪,必须给予从重处罚。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在出租车上对司机实施的抢劫,单个人是完全可以实施成功的,不会产生共犯的问题。
  3.以抢劫出租车的对象上看,出租车是公共交通工具,具有营运性、大众性,但这只是出租车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我们不能就此得出抢劫出租车的行为就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因为抢劫出租车的对象是特定的,是单个的司机,而不是抢劫出租车上的不特定的乘客。它不具有“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所指对象的大众性和不特定性的特点。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虽然针对的对象包括乘客、司机、售票员及其所拥有的财产及其携带的财物,但是行为人主要针对的对象应当是不特定的多数乘客及其钱物。因为抢劫一个出租车司机和抢劫多数乘客所冒的风险和所获取的财产收益是完全不相同的。
  4.从行为人主观故意和目的上看: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抢劫不特定的他人财产的故意和非法占有他人巨额财产的目的。行为人之所以选择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是因为在交通工具上存在许多人,并且每个人都会具有或多或少的财产。如果抢劫成功,将会获得很多财产,而在出租车上抢劫的行为人主要是看到出租车司机的财物,且其警觉性不高,对其下手较容易。行为人在主观上只具有抢劫出租车司机个人的犯罪故意和目的,其获取财物的期待数额,在主观上也是不确定的。
  5.从抢劫行为造成的结果上看:行为或手段的最后性皆隐含在一定的结果当中,只是造成的程度不同。因此,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行为,无论其直接结果还是间接结果都是抢劫出租车司机的行为所不及的。首先,从直接结果来看,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行为,总会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它不仅现实地危及了交通运输安全,而且直接地侵犯了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利益。其次,从间接结果来看,由于交通工具的迅捷性,以及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乘坐的人员数量大,一旦有抢劫案件发生,必将很快扩大影响,使人们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怀疑,进而对我国国家权力机构产生疑问,至此延伸,必然会导致社会、国家或地区的局部不安,人们因此对交通运输的安全性产生恐惧。但是从抢劫出租车的后果来看,直接的原因在于受害人是特定的个人,其损害结果往往表现为司机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扩展性不大。其间接上对一个出租车的抢劫行为的扩放性,必然对其他出租车司机造成不安全感,至于它对乘客、公众的影响就太小了。
  综上所述,出租车作为城市中少数人的代步工具,它的时空性不大,影响力较窄,社会危害性较小。况且,对此类案件,有不少事被告人采取言语威胁或轻微暴力的情况下受害人被迫交出财物的,其金额也不确定,有大有小。因此,出租车不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中的公共交通工具,对出租车抢劫不应认定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成都市地名管理规定

四川省成都市人大常委会


成都市地名管理规定


(2002年1月17日成都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2002年3月30日四川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地名标准化、规范化,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地名命名、更名和注销,标准地名的使用,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地名包括:

(一)山、河、湖、岛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二)区(市)县、乡(镇)、街道办事处等行政区划名称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名称;

(三)城市道路、城市桥梁、场镇、自然村、区片等名称;

(四)公路、铁路、机场、隧道、车站、码头、水库以及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等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

(五)住宅小区、高层建筑、大型楼群等建筑物名称。

第四条 市民政部门是全市地名管理的主管部门,区(市)县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名管理工作。

计划、建设、规划、市政公用、公安、交通、文化、质量技术监督、档案等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按照各自职责,配合民政部门做好地名管理工作。

第五条 地名档案管理由市民政部门统一指导,市和区(市)县民政部门分级管理,业务上接受同级档案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 地名的命名、更名和注销

第六条 地名命名除遵循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第四条的规定外,还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符合城乡规划和地名规划要求,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用字规范,含义健康;

(二)城区内及其他一个区(市)县内的道路、居民住宅区、建筑物名称,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名称,一个乡(镇)内的村和居民委员会的名称,市内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的名称不得重名,并避免同音;

(三)乡(镇)、村民委员会名称,一般应以乡(镇)人民政府及村民委员会驻地命名;街道办事处及居民委员会名称,一般应以所管辖范围内的街、巷名命名;

(四)住宅小区、高层建筑、大型楼群等建筑物的命名应符合公布的建筑物的命名标准。

第七条 重要的地名规划、命名应广泛征求意见。

第八条 地名更名除遵循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外,凡不符合本规定第六条规定,以及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现状不相适应的地名,应当更名。

第九条 因自然变化、行政区划调整和城市建设而消失的地名,应当注销。

第十条 地名命名、更名、注销的申报、审批和备案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

(二)自然地理实体名称、涉及两个以上区(市)县的,由相关区(市)县民政部门提出意见,区(市)县人民政府联名上报,经市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区(市)县境内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申报,经区(市)县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区(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民政部门备案;

(三)城区内的城市道路、桥梁名称,由计划部门在受理建设工程立项报告后,告知市民政部门,由市民政部门提出命名方案,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四)城区住宅小区道路名称,由计划部门在受理建设工程项目立项报告后,告知工程所在地的区民政部门,由区民政部门提出命名方案,报市民政部门审批;

(五)其他区(市)县的城镇道路名称,由乡(镇)人民政府申报经区(市)县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区(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民政部门备案;

(六)住宅小区、高层建筑、大型楼群等建筑物名称,由建筑物的产权所有者按照公布的命名标准命名,在批准立项之日起15日内,城区的报市民政部门备案,其他区(市)县的报当地民政部门备案;

(七)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由市、区(市)县专业部门报上级专业主管部门审批,并报市民政部门备案;

(八)地名注销参照地名命名、更名的程序办理。

第十一条 民政部门自受理地名申报或告知之日起,对城市道路、桥梁应在15个工作日内(除需要广泛征求意见的外)作出审批、报批的决定。

区(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命名、更名和注销的各类地名,应当自审批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审批文件报送市民政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命名或者更改地名。

第三章 标准地名的使用

第十三条 按地名命名、更名的申报程序和审批权限,经审核批准的地名为标准地名。

第十四条 标准地名由市或区(市)县民政部门公告。

第十五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公告、文件、证件、广播、电视、广告、牌匾、地图以及出版物等方面所使用的地名,均应使用标准地名(包括规范化译名)。

城市道路、城市桥梁开工时,对外公布应使用正式命名的名称。

第十六条 市、区(市)县民政部门和专业部门负责编纂本行政区域或本系统的标准化地名录、地名志等出版物,其他部门不得编纂。

第十七条 出版单位在出版发行政区图前,涉及全市行政区域内的应将出版物送市民政部门审核地名;区(市)县行政区域内的应将出版物送区(市)县民政部门审核地名。未经审核,不得出版发行。

各种专业地图所标地名应符合标准化地名录、地名志的规定。

第四章 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

第十八条 地名标志是经审核批准的地名法定标志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名标志的义务,禁止下列行为:

(一)涂改、污损地名标志;

(二)遮挡、覆盖地名标志;

(三)擅自移动、拆除地名标志;

(四)在地名标志上悬挂物品;

(五)损坏地名标志的其他行为。

第十九条 下列地名标志,分别由有关部门或单位负责设置、管理:

(一)城区内的路牌、街牌、巷牌由市民政部门负责设置,由地名标志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负责管理;

(二)其他区(市)县人民政府驻地城区及乡(镇)人民政府驻地场镇的路牌、街牌、巷牌、乡(镇)牌、村牌由区(市)县民政部门负责设置,由地名标志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管理;

(三)其他地名标志,由民政部门指导、监督,各专业部门负责设置和管理。

第二十条 生产、销售、使用地名标志应当符合国家《地名标牌 城乡》标准的规定,其他地名标志的式样规格,可参照国家标准制作、使用。

地名标志的主要内容包括:标准地名汉字的规范书写形式,标准地名和汉语拼音的规范书写形式。汉语地名的汉语拼音字母按《中国地名汉语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拼写。繁华路段、旅游区、车站、码头、机场等可设置中英文对照的标志牌。

第二十一条 地名标志,一般应当自地名批准命名、更名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设置;新建道路、桥梁的地名标志,应当在工程竣工前设置。

第二十二条 建设单位在施工中需移动或拆除地名标志的,应经地名标志设置部门同意,并在施工结束时恢复原状。

第二十三条 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地名标志设置进行检查,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通知设置单位在30个工作日内进行维修、更换;

(一)地名标志未使用标准名称或书写不规范的;

(二)已更名的地名,地名标志未改变的;

(三)地名标志锈蚀破损、字迹模糊不清或残缺不全的;

(四)设置位置不当的。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单位或个人,由市或区(市)民政部门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规定第十条第(六)项规定,建筑物未按公布的标准命名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规定第十七条规定的,责令其停止出版,并对出版者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本规定第十八条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 盗窃、破坏地名标志物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对民政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七条 行政执法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所称“城区”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